產品本身和品牌營銷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一個優(yōu)質、獨特和與眾不同的產品可以為品牌營銷提供強大的支持,而品牌營銷活動則可以幫助塑造產品的形象、定價和市場定位,以及促進用戶體驗和口碑傳播。兩者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幫助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競爭優(yōu)勢。如果產品本身具有高質量、獨特性和優(yōu)勢,消費者更有可能對品牌產生積極的認知,并選擇購買和保持忠誠。品牌營銷對產品的定價和市場定位產生重要影響,品牌的聲譽、知名度和獨特性可以支持產品定價的高低,并決定產品在市場中的定位,品牌營銷活動可以傳達產品的價值和獨特性,從而支持產品在市場中的定位策略。
三大轉變正在進行中,影響著營銷。它們將如何影響您?
1. 人口不再增長
麥肯錫剛剛發(fā)布了一份出色的白皮書。它回顧了世紀之交并展望了下一個十年,為大型快速消費品公司描繪了一幅充滿挑戰(zhàn)的圖景。在疫情爆發(fā)之前的十年里,增長和利潤率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小品牌是創(chuàng)新的主導。疲軟的營收增長迫使大型快速消費品公司通過削減成本和提高生產率來管理收益。疫情后,情況變得更糟——增長只看價格,不看銷量。此外,還有四種宏觀力量的匯合。人口增長放緩正在減緩宏觀經濟增長。數字化和 GLP-l 正在逐步分割大型快速消費品賴以建立的大眾市場。大眾零售商正在擠壓超市。成本不斷上升且波動,尤其是氣候變化造成的成本。麥肯錫建議從根本上改變投資組合和績效——其中包括新的業(yè)務線、人工智能營銷以及針對高端家庭的創(chuàng)新和定價。人口增長放緩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大型快速消費品能夠繼續(xù)利用人口增長的浪潮,它們或許能夠勉強應付過去。相反,全球大眾營銷商將面臨從大眾到小眾的根本性轉變。
2. 質量悖論
大約一年前,Epoch 戰(zhàn)略總監(jiān)的一篇題為“平均時代”的文章在網上瘋傳。他指出視覺文化已經變得同質化。他用大量的圖片來說明他的觀點,這些圖片顯示所有東西看起來都一樣 — — 汽車、Airbnb 房源、天際線、咖啡店、模特、電影海報、品牌、社交媒體照片。音樂也是如此。網頁開發(fā)人員拉德克·顯克維奇 (Radek Sienkiewicz) 也對品牌標識提出了類似的觀點。穆雷爾引用了 BBH 前英國董事長吉姆·卡羅爾 (Jim Carroll) 多年前的觀察來解釋這一點。卡羅爾抱怨“風洞營銷”。他表示,現在相關性勝過差異,因為各機構都以相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創(chuàng)意,從而確保工作相同?;蛟S吧。我有一個不那么嚴肅的想法 — —質量悖論。以汽車為例。物理定律適用于每輛汽車,因此為了獲得最佳油耗,每輛車必須看起來都一樣。但是,每輛車也都有更好的。凡事也是如此,都有最好的方法。當一個品牌率先行動時,其他品牌都會效仿。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質量不斷提高,差異性不斷下降。這不是因為缺乏天才,而是因為天才太多。不過,卡羅爾對所需付出的努力的看法是正確的。不再有唾手可得的果實。在宏觀力量需要更多原創(chuàng)性的時候,突破性的想法更難獲得,成本也更高。
3. 促銷勝過產品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今年早些時候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消費者與廣告建立了一種新的聯(lián)系。廣告不再像 90 年代那樣對消費者麻木不仁,當時的廣告必須與消費者對話,因為消費者是知情人士,難以上當。如今,廣告是一種沉浸式、參與式、懸而未決的互動,其表現形式是對營銷而非產品的狂熱。營銷已成為品牌的體驗,甚至是利益。正如德根所說,過去是先有產品,然后才是說服。如今,說服性炒作籠罩著產品,幾乎使產品變得無關緊要。這是營銷、口碑、媒體、點擊、瀏覽、分享、故事和評論的良性循環(huán)。德根觀察到,芭比娃娃熱比芭比娃娃或芭比電影更甚。營銷人員之所以會傾向于這么做,不僅是因為社交媒體就是這樣運作的,還因為產品已經陷入了“僵局”,如今人們消費的是文化,這就是產品品牌營銷僵局,產品就是產品,營銷就是文化。
已故哈佛營銷大師反復強調的一個產品品牌營銷主題是,人們購買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產品。這三篇文章的共同點在于,迫切需要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刷新我們對人們所需解決方案的理解。這是成長、與眾不同、突破喧囂的唯一途徑。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適應未來,就必須回歸本源。不斷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和改進,以保持產品的獨特性和競爭優(yōu)勢。傾聽消費者的反饋和需求,不斷改進產品功能、設計、性能或用戶體驗,確保產品始終保持與眾不同的地位。